广东奥林匹克网球中心主比赛馆
广东奥林匹克网球中心位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网球中心由一个可容纳9534名观众的开敞式网球主比赛馆、一个可容纳1845名观众的副场和13块室外标准网球场组成。广州亚运会网球比赛将在这里举行。11日距离广州亚运会开幕还有30天。
从体育竞技到民生为重
离广州亚运会揭幕还有一个月,与北京亚运会前截然不同的是,大赛之前常规的“金牌大猜想”并没有成为媒体和民间的热点话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军团在亚洲体坛的一枝独秀——中国已经连续7届获得亚运金牌榜第一,奥运会上也成为金牌榜第一,亚运金牌榜座次已无悬念;另一方面,在经历了多次亚运会、奥运会的观赏,国人的金牌情结已经淡化,学会了用平常心看待胜负、包容失败,享受体育本身带来的快乐已成为一种新理念。
但我们对体育的认识曾经有过偏差。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仅仅收获5枚金牌。当时,每一个优势项目的失利,似乎都被国人与运动员视为耻辱,所有的媒体都在说中国“兵败汉城”。
20年后,“飞人”刘翔折翼跑道却得到了国人的宽容……
改革开放让国人的视野与心胸更加开阔,金牌已不再是国力强盛的唯一证明。对人本身的关注已经超越了胜负成败。
从北京亚运会到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意识、志愿者制度和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和完善,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体育运动的志愿者服务,来自公民意识的觉醒,也是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广州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自1987年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以来,广州志愿服务已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广州注册志愿者接近70万人,已超过市区人口的10%。亚运会尚未开幕,一个个活跃的志愿者身影已成为最生动的“亚运元素”。
与20年前以倾国之力举办的北京亚运会相比,新世纪在广州举办的亚运会在办赛理念、办赛模式上有了新的超越,关注民生成为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举办权就是发展权,影响力就是生产力。”一届国际性赛事除了竞赛本身外,也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发展机遇,更成为民生为重、福祉至上的历史担当。
广州市副市长许瑞生表示,广州这几年城市建设的最大动力源自亚运,而最终的受益者是广州市民。借力广州亚运会,广州城市建设至少提速了10年。
体育研究专家易剑东说:“亚运会再次来到中国,说明中国地方政府和城市的发展理念更趋于现代化和国际化。中国还有更多的城市把举办大型赛事作为自身走向成年礼的重要仪式。北京亚运会是中国作为大国无法回避承办亚运的责任,而广州亚运会则是中国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城市和国际体育主流的例证。”
二十载亚运跨越,圣火依旧闪亮。如果说北京亚运会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破冰前行的发展中国家的缩影,那么广州亚运会则将凸显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东方大国的新形象。
从聚焦金牌到健康至上
20年前,作为第一次承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东道国,中国代表团狂揽183枚金牌,几乎是韩国队和日本队金牌之和的两倍,成为无可争议的亚洲第一体育大国。
北京亚运会成为中国体育事业的一座里程碑,在圆了亚洲体育大国梦想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向世界体育大国迈进的时代。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竞技体育迅速完成了由“冲出亚洲”到“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
北京亚运会后,中国连续4届亚运会以压倒性的金牌优势雄踞“亚洲体坛盟主”宝座。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每届奥运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第二集团领头羊晋升为奥运百余年历史上第七个登上金牌榜首位的国家。
北京奥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加强人才培养与储备、搞好项目均衡发展,才是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而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更是体育之根本。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当年毛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这一题词,深刻揭示了体育运动的本质,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源有限,体育主管部门确立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这虽然成全了中国迅速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大国行列,却也造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竞技体育一枝独秀、群众体育发展迟缓、国民体质甚至有所下滑的失衡局面。
从北京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到广州亚运会,近年来组织者的思路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即不是单纯地把运动会作为承载金牌角逐的舞台,而是借助运动会的契机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广州亚运会此次把赛地分为几个场馆群,比较分散,虽然给运动会本身造成了一些不方便之处,但却努力追求场馆赛后利用的最佳效果,让亚运场馆不仅服务于运动会本身,更服务于长久的全民健身需要。除了亚运场馆的建设,广州一直在积极推动体育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广州已拥有全民健身路径1600多条,体育场馆设施近2万个,群众晨练、晚练地点超过9000处。
《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作为广州市首部体育地方性法规,在今年8月8日正式实施。
正是在这种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战略思想下,神州大地掀起一阵前所未有的健身热潮。人们或参与篮球、乒乓球、跑步、游泳等传统项目,或投身于瑜伽、跆拳道等时尚运动。全民参与体育,全民共享体育,表明中国人对体育的认识正在逐步回归体育的本质。
过去20年,伴随中国体育一同长大的,还有民族体育产业。
1990年亚运会,国外企业都积极争夺这次商业营销机会,然而国内大部分企业对这次体育盛会所带来的巨大商机还认识不够,但在这次运动会上,退役进入商界的李宁与其所在的健力宝集团拿到了亚运火炬传递的赞助权。过去20年间,又有多种民族体育品牌诞生。广州亚运会和中国亚运体育代表团赞助商名单里,虽然不见了“李宁”,但多了“安踏”、“361度”、“爱奇”、“泰山体育”等体育用品企业。
从举国之力到举重若轻
体育是民族精神的弘扬,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无论是北京还是广州,办好一届亚运会,亚组委都有资金的压力。1984年9月,北京获得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机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承办这样大型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任务重、要求高却又缺少资金、没有经验,遇到了很大困难。
困难时刻,全国人民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涨的亚运热情令人难忘。赛后统计,有一亿多人次向亚运会捐献了资金和物资,集资总额达到了7亿元。
20年后广州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无须民众捐款也足以承办一届亚运会。广州承办亚运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尽量不给国家和百姓增加负担。
从2008年下半年起,正是广州亚运会市场开发的关键时期,虽然不幸地遇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但广州亚组委迎难而上,首先向亚奥理事会争取到了独立的市场开发权。在一些世界级大企业退出广州亚运会赞助商之列的不利情况下,大力挖掘中小企业赞助商的市场空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截至目前,广州亚运会赞助商已达到48家,赞助商数量、赞助金额远超历届,创下亚运会市场开发成果之最。
20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也使两个亚运会处于完全不同的“档次”。在北京亚运会上,计算机成绩处理系统在每场比赛结束后的3分钟内整理出非正式成绩表,15分钟后在新闻中心发布成绩公报,当时人们因其时效快捷而引以为豪。而在即将开幕的广州亚运会上,运动员成绩经裁判认定,到成绩登录亚运会官方网站向全世界发布,只需不到10秒钟。
从15分钟到10秒钟,这是20年的亚运科技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