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东街小学大记事 承担历史的椎骨(十四)

2010-12-06 15:31:12  来源:东街小学  字号:【    】  浏览:18066

第四节    学校勤工俭学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改善教师生活和福利待遇的重要途径。
学校勤工俭学活动始于50年代。50年代初,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诸如植树造林、采集树种、到农村拔草、拾麦穗等活动。1956年到1958年,学校组织学生在南湖拐坝湾、北山滩等地开展了营造“少年儿童林”植树活动。1958年学校深入开展了“灭四害”活动。1958年秋,全校中高年级学生参加了大炼钢铁运动,去钢铁厂拣焦碳、砸矿石、拉运原料等,使广大师生得到了劳动的锻炼,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走“五七”道路,“以学为主
1969年5月,学校与“山丹水泥厂”厂校挂钩,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水泥厂等厂矿企业参加各种劳动。1968年—1969年“深挖洞,广积粮”学校高年级学生课余在教师组织下挖地道。
1975年,贯彻“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经过协调,东街大队给学校划地3亩,做为学农基地,由师生耕种。20世纪70年代,学校师生自制纸浆桌凳150套,解决了桌凳急缺问题。
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转了省文教办公室《关于开展勤工俭学的报告》,明确了学校勤工俭学的指导思想。从1981年到1983年,学校各项勤工俭学收入达2212.73元。
1993年起,学校开展收旧利废活动,学生中开展了收瓶子、收废纸活动。1993年收空瓶子创收1580.13元。1994至1995年创收28372.81元。1996年,创收16042.15元。
收旧利废活动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但也出现了一些诸如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偷盗等不良现象。
1991年起学校注重了校办产业的发展,自1991年学校小卖部承包给私人以来,到2002年共计创收103800元。
1997年学校前住宅楼下铺面开始创收,每年创收8万余元。上述收入用于补充学校经费不足外,大多数用于发放教职工福利。
2003年10月,学校后住宅楼下铺面,通过教职工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创收,获利达92213元。教职工每股(1万元)可年获利830元。既减轻了学校经济压力,保存了学校产权,又增加了教职工福利。

 撰稿:何伟仁

 

 

第八章
学校设施


第八章   学校设施
第一节   学校校舍的演变
    明正统五年(1440年),都指挥杨斌于县城东南隅建山丹卫学。十三年都御史马昂重建,成化四年(1468年)和弘治十五年(1502年),都御史徐建章和刘璋曾先后修缮。
    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祁安期于县城之东(今山丹东街老公安局所在地)创建山丹书院。十六年(1751年)知县李负发维修扩建,易名为仙堤书院。五十七年(1792年)知县明福于文庙东侧(今胜利街北)建新校舍,徙书院与此,改名龙峰镇书院。道光二年(1822年),知县颜廷彦于县城东南隅(现公安局所在地)购地建房六十余间,移书院与此,仍为仙堤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更名为高等小学堂。校址仍在今公安局所在地,其后至民国末年虽学校几经更名,但校址没有变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学校由县城东南隅(今公安局所在地)迁入东街旧县衙内(现东街校址)。县衙内当时有房舍40多间,有东花园、西花园、大堂、二堂、狐仙楼、三厅阁等房舍,但用于教学用房的不够。(房舍布局见平面图),部分班级在牛王宫上课(现粮食局所在地),低年级实行“半日二制”教学(每天半天轮流到校上课)。(见平面图)
 
    1953年,政府拨款在原操场北面的台地上修建有砖墙柱的土木结构的教室两幢,共4个教室,100多平方米。1954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八)山丹发生7.3级强烈地震,除53年所建教室外,校内原县衙内的房舍大部分倒塌或倾斜。震后省教育厅中教科科长汪彦山和张掖专区文教局的工作队来校视查,其后拨款(数字不详),修建了教室8幢(16个教室)、图书室、办公室、教工宿舍、厨房饭厅、舞台等教学用房。1963年、1964年政府先后两次拨款,对原有校舍进行维修,并在原有的10幢教室的东西两头各续建教室10间。几经修缮、增益,学校建有土木结构教室30多间,办公室、宿舍21间(见平面图)。
 
    到1989年,学校校舍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雨侵蚀,加之部分地基沉陷,檩椽也多朽坏,不堪使用。当时是全县城区学校最破旧的学校。中国共产党山丹县委员会、山丹县人民政府筹划重建,但经费不足、困难重重,校长芦万有带领全体教职工向社会呼吁,在县人大、政协、山丹县委员会的支持下,向社会集资12万7千元,争取国拨资金18万元。于1989年6月奠基施工,于1990年5月峻工,建成1294平方米教学楼,并交付使用。同时建成了160m2的厕所两座,563m2的家属平房住宅,修建了锅炉房并在所有的教学用房和住宅内供暖。并通过企业捐资捐料的办法整修了学校围墙350多米。自此,学校设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见平面图)
 
    20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群众重视子女教育意识的加强,特别是农村学生转入城区学校就读数量的增加,学校学生人数逐学期急剧增加,班额过大、校舍及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县教体局陈希圣局长带领校长李积成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款项,学校被确定为“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1999年6月18日奠基动工,2000年9月峻工,建成3668m2的教学楼。学校还在新教学楼后建成了有200米跑道的操场。在新教学楼东侧建成了40米长的文化长廊。在新教学楼前种植了草坪,学校建成了花园式学校,校舍面貌和教学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见平面图)
 
第二节   教职工住宅的发展
    教职工住房是教师待遇的重要方面。解放初教职工没有专门宿舍。1954年地震后重建,在操场(在现新教学大楼前)东西两侧共修建教职工宿舍十多间,并建有伙房、饭厅、茶炉房等。教职工生活设施得到了改善。其后几经增益,学校共有土木结构教职工宿舍21间。1983年起根据省政府指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一定措施逐步改善城区教职工住房条件。1990年,借学校后教学楼建设之际,学校争取资金建成7套563平方米砖木结构平房宿舍。教师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教职工住宅依然十分紧张,部分教职工还住在旧教室隔成的住房内。1993年国家开始住房改革,县政府出台了教师公有住房的补助政策。1995年学校开始筹建教职工住宅楼。1997年投资2569165.44元,政府补助27万元,45套总建筑面积为4350平方米的教职工住宅楼建成。教职工住宅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东街小学教职工住宅楼是城区小学第一座住宅楼。随着住房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职工住房需求进一步增大,学校于2001年8月开始组织教职工集资修建新的住宅楼。于2002年12月峻工,2003年2月50户教职工乔迁新居。新住宅楼设计合理,分105平方米和126平方米两种户型,总面积6793平方米,共计投资4249638.6元。新住宅楼的建成,使学校教职工的居住条件达到了县区内较高的水平。到2004年底,学校共有教职工住宅楼两幢,95套,总面积11139平方米,教职工平均占有住房面积达123.7平方米。
第三节   教学设施的完善
    解放以前学校设施十分简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特别是1962年9月,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小学后,学校图书、仪器、体育器材等的数量逐步增加,除少量由学校购置外,大部分是由省教育厅统一配发。省教育厅通过有关单位(新华书店、仪器供应站)直接向学校发货,学校按通知提货。
    1962年6月,省教育厅给省重点学校无价配发小学教师教学仪器,配发学校生物模型一批。
    1964年3月,省教学仪器供应站用汽车登门送货配发自然实验仪器21件,价值277.20元。1965年4月,又发放仪器一批共五件,价值271元。同时配发儿童读物104本。
    文化大革命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初,省级有关部门配发仪器、图书等设备较少。1973年9月,山丹县革命委员会教育局发给学校算术教具一套。1979年9月,张掖地区教育局配发给学校“2P3-A型半导体四管元件及印刷线路板”5套。1982年张掖地区教育局分配学校仪器三批(其数不详)。1966年学校自购自然仪器一批价值1093.72元。
    1989年,教育部门开始实施中小学“六配套”工程,学校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1989年,山丹县教委配给放像机、录相机、电视机各一台,价值10900元。为学校电化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2年,县上配发数学教具4箱,价值474元。
    1993年,县教委配发自然仪器和数学仪器一批,价值1417.2元。
    1995年,省教委对全县进行实验教学验收,加之96年的“普九”验收任务,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1995年为配合实验教学验收,学校通过县教委组织和支持,投资1017.35元,购置了声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实验盒,复读机等设施,并利用原来的自然仪器,建成了有八个实验台的自然实验室。学校自然实验室的建成使学校自然实验的演示率和开出率大幅度提高。
    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电化教学快速发展,投影仪等电教设施,在教学中特别是各类公开教学中应用。1998年,县教委配发投影仪13台,价值4800多元。学校电教设施进一步完善和充实。1998年,学校投资16万余元购置了计算机37台及相关设备,建成了后教学楼计算机教室。学校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面迈出了艰实地一步。2000年8月政府利用“义教工程”项目加大对学校设备投入,山丹县教育体育局调拨自然实验仪器、电教设备、图书等一批,300多件(套),价值14125.19元。
    2002年3月,学校进行较大规模的现代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共投资32万余元,购置计算机54台及相应的设备,建成具有41台计算机的高标准多媒体教室,建成了联结天网、地网,具有进行实物展示等功能的多功能演示厅,建成了具在12台电脑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并在校长、副校长、教导处等科室配置了电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四室(中心控制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室)三网(天网、地网、校园网)”的要求。从此,信息技术逐步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当中。2003年5月学校被评为现代化信息技术示范学校。
    学校图书主要通过上级有关部门调拨和学校自购以及订购报刊杂志等途径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时期,省教育厅曾多次调拨图书。1965年4月配发儿童读物124本。1996年“义教工程”拨给学校图书561册,价值4706.34元。2000年10月,“义教工程”又配给学校图书991册。2001年4月、2002年8月学校先后两次购置图书1113册,价值达12472.8元。学校历年来都要订购业务类报刊杂志、订购种类十多种,如:《中小学行政管理》、《小学教学研究》、《人民教育》等,所订图书教职工阅后归图书室管理。几经增益,到2004年底学校已有图书30518册,种类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政治法律”、“哲学”、“教育教学”等。从2002年开始学校已重视电子图书室的建设。
第四节    学校校产及占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学校校址几经变迁,校园、校舍、校产情况,无法考证。
    1950年,学校由县城东南隅(现公安局所在地)迁入现址(旧衙门)。校园面积大致同现在,占地面积约36亩(2300多平方米)。1964年,学校西侧的山丹农校停办,农校约20多亩校园和大部分校产并入学校,学校校园面积达50多亩,达历史最大时期。1975年,山丹县政府修建家属院,征用了原山丹农校土地,学校校园面积又恢复到了30多亩,延续至今。
    解放后,历经建设学校校产逐步增大。20世纪90年代原学校规模快速增大,1997年,学校国有资产总额达到了114万元。土地占用面积23662平方米,校舍面积2260平方米,图书总值50080元。1998年国有资产总额为176万元,图书总值55090元,2001年国有资产总额达395万元,校舍面积达5928平方米,图书总值80520元,专用仪器达89台,价值17万元。新教学大楼的建成,到2004年国有资产总额达479万元,校舍面积一跃成7000平方米,通过“义教工程”配置,学校图书总值达93942元,国有资产总额比1997年增长365万元,图书仪器总值比1997年增长43862元。2005年学校国有资产总额已达479万元,校舍面积达7000平方米,专用仪器(主要是电脑)达90多件,图书仪器总值达62万多元。

 

撰稿:何伟仁

首页  |  服务  |  产品  |  案例  |  关于  |  联系  |  地图

北京适普益康健身器材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3-2020. www.tiyuchangd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2015号-1